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
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

党史中的廉洁故事(十一)

任弼时的“三怕”

不怕艰苦、不怕吃亏、不怕牺牲……在党的百年历程中,无数的共产党人以如磐的信念书写了许许多多的“不怕”。但对于任弼时来说,他的一生中却有“三怕”——一怕工作少,二怕麻烦人,三怕多用钱。这“三怕”也是任弼时始终恪守的人生信条。

怕工作少——“能坚持走一百步,就不该走九十九步”

1943年的一天,延安枣园热闹非凡,院内正在举行一场军民纺线比赛。哨声一响,一台台纺车快速转动,发出的声音响彻延安上空,劳动的热情洋溢在枣园内外。参加此次比赛的还有不少中央领导,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就在其中。

任弼时参加纺线比赛不是偶然。1939年2月,在毛泽东发出“自己动手”的号召后,向来最怕工作少的任弼时身体力行,带头参与到大生产运动中。每天处理完中央机关的大小事务后,任弼时就和夫人陈琮英学习纺线。在纺线本领与日俱增的同时,他还发现旧纺车效率低下,便抽空钻研,对纺车进行了改造。得益于经常性的纺线劳动,在1943年的这次纺线比赛中,任弼时轻松获胜。

在延安,任弼时忙碌的身影不只出现在纺车前。窑洞内,他伏案工作,为了党的各项事务殚精竭虑;山坡上,他挥舞锄头,带领大家垦荒种菜。体弱多病的他,从未诉过一声苦、叫过一声累。

淮海战役期间,任弼时因商议战事无法正常休息,血压上升至200多毫米汞柱,脉搏每分钟跳动100多次。医生规定他每天工作不能超过4小时,可实际上,任弼时的工作时间远大于此。见他长期抱病工作,同志们劝他多休息,任弼时说:“能坚持走一百步,就不该走九十九步!”

正是因为这“不该走九十九步”的坚定信念,1950年,赴苏联治病的任弼时在病情稍有好转后便迫不及待地返回工作岗位。回国后,他常常忘记自己是个病人,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同年10月,46岁的任弼时因劳累过度病情恶化,猝然离世。

怕麻烦人——“当干部的一丝一毫也不能特殊”

因为怕麻烦他人,在长征途中,任弼时拖着病体,宁愿吃力地拄杖前行,也不用担架。在转战陕北的路上,他多次摔倒在地,就自己爬起来,不让人搀扶,一直走到目的地。

任弼时不只是在日常琐事上亲力亲为、不假手他人,在工作上,更是从不搞特殊化、不向组织提要求、不为子女谋私利。任弼时再三强调:“凡事不能超越制度。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更不能搞特殊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,任弼时的家位于北京景山东街,房子紧挨马路,十分吵闹。有关部门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和休息,给他另找了一处住所。任弼时得知后,严词拒绝:“那房子住着一个机关,而我是一个人,怎么能为我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?当干部的一丝一毫也不能特殊。”

直到逝世,任弼时始终住在原来的房子里。

怕多用钱——“不能忘记目前我们国家和人民还有困难”

任弼时怕多用钱,不是吝啬,而是时刻惦记着国家和百姓。

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平时,有关部门建议给书记处的同志们每人做一套新衣服,以参加入城阅兵式。任弼时却不同意,他说:“我们是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的,也能穿着这身衣服进北平。”

进城后,工作人员想换掉他的旧被子、旧衣服,被他制止:“你们不要以为现在进城了,应该阔气一些了,这样想就不对了,不能忘记目前我们国家和人民还有困难,什么东西也不准给我领,那些被褥和衣服补一补还可以用嘛。”

一件用妻子的旧围巾织成的背心,他一穿就是十多年;组织上发的一条毯子,他一直用到逝世。任弼时经常提醒孩子们节约用电,并在开关处写上“人走灯灭”的字样。他要求工作人员减少用车次数,尽量把需要办理的事情集中起来一次办完,以节省汽油。细枝末节中,彰显着任弼时一贯的艰苦朴素作风。

“他是我们党的骆驼,中国人民的骆驼,担负着沉重的担子,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,没有休息,没有享受,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。”叶剑英这样评价任弼时。

如今,这位“人民的骆驼”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他的“骆驼精神”依然影响着一代代共产党人。


Baidu
sogou